Sunday, August 19, 2012

公平貿易運動與“公平點”

香港社會經濟實踐之二:
公平貿易運動與“公平點”


(全文請閱《開放時代》2012年第6期

另一種社會經濟的重要實踐是在消費領域,這個領域一般人比較陌生,在香港,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公平貿易運動與“公平點”。

世貿會議在香港召開,可說是香港公平貿易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令很多市民開始思考全球貿易不公平的問題。然而當一星期的會議結束,市民對議題的關注冷卻下來之後,公平貿易運動又如何能夠植根香港,變成真實可行的經濟實踐?無可置疑的是,要扭轉全球的貿易不公平,是需要世界各地作為消費者的廣大民眾有所覺醒,經由改變每一個人的消費行為從而逐漸改變整體經濟的運作模式,但在缺乏其他可行選擇的情況下,一般市民只能繼續原有的生活方式,公平貿易運動是否會迅速被遺忘?可幸的是,世貿會議過後,一些尋求社會變革的種子已散播於香港的土壤,一些個人及團體都繼續尋找邁向經濟公義的進路,並探索另類經濟生活模式的可能,當中就包括“公平點”這家推動公平貿易發展的社會企業。

“公平點”的創辦人趙善榮喜歡用“同行者”這個稱謂去形容這些支持公平貿易、維護經濟公義的朋友,他們之中很多也曾經選購“公平點”的貨品,也可能是“公平點”六千多名會員的一分子,但有別於“顧客”或“會員”,趙善榮用“同行者”這個稱謂去稱呼他們,有著獨特的意涵。它可被理解成是“進行式”,代表著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大家在路上一同探索,共同實踐維護經濟公義的終極目標。

(一)從推廣到實踐

每一位“同行者”參與另類經濟實踐的歷程都不盡相同,趙善榮本人就是在2004年開始他探索公平貿易的旅程。趙善榮原來的職業是電腦網路工程師,他于2004年辭掉了穩定的工作,踏上旅途,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遊歷全球各地,當中有13個月在中南美洲度過。在旅途中,他看到農民和工人在經濟全球化的急速步調下受到嚴重的壓迫和剝削,這使他開始萌生要在香港開展推動公平貿易及引導社會反思全球化的工作。適逢2005年世貿會議在香港召開,來港參與示威抗議的韓國農民讓香港市民瞭解到不設限、放任的全球貿易給全球小生產者的生計所帶來的衝擊,社會也增加了對全球化議題的關注和討論,趙善榮便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於同年年中成立了一個網上平台“香港公平貿易網路”,主要在教會及學校做推廣教育的工作。

這些工作得到了很大的迴響,但他們很快便面對一個難題:除了公平咖啡外,當時在香港市面上基本上很難找到其他公平貿易產品,支援經濟公義的市民如何才能參與公平貿易的另類經濟實踐?在朋友的鼓勵下,趙善榮在原來的平台外再成立社會企業“香港公平貿易動力”及以品牌“公平點”做營運,將公平貿易產品由全球各地引入香港,開始了以商業營運為切入點推動公平貿易的旅程。

(二)“公平點”和公平貿易的運作原則

“公平點”是一家社會企業,它不會只關注商業盈利或只著重社會目標,而是要共同達到商業營運和社會使命的雙重目標;可喜的是,“公平點”的營運模式正好能巧妙地將兩者連結在一起而互不排斥。

“公平點”要持續營運並不斷生產社會價值,就要讓更多的本土消費者去購買世界各地小生產者(也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本土的生產者)的產品,協助生產者改善生計;而另一方面,要更全面地去推廣公平貿易的精神,“公平點”更多走一步,著力讓購買者瞭解公平貿易運動,並不應以“消費”或“慈善捐獻”的心態去參與,而是要透徹地去瞭解公平貿易的運作原則,實踐經濟公義,所以對於生產者和購買者雙方來說,參與公平貿易運動其實是一個持續學習和實踐理念的過程。

要實現這個組織願景,“公平點”不僅要促成產品的銷售(這只能夠在金錢上幫助生產者),更要在理念層面上讓生產者和購買者雙方都能同時實踐經濟公義,而只有後者才能真正達到“公平點”推動公平貿易運動的社會目標。要幫助購買者做到知行合一,“公平點”會非常清晰地向公眾解釋公平貿易的運作原則,如詳細介紹由世界公平貿易組織(WFTO)所制訂的《公平貿易運作標準及原則》,讓購買者瞭解公平貿易標籤背後所承載的意義。這些意義包括:第一,為貧窮及弱勢生產者提供改善生計的機會;第二,運作及買賣過程具透明度和問責性;第三,持久的貿易關係;第四,給予生產者合理價格;第五,禁止使用童工或強迫勞工;第六,反對歧視、促進性別平等及結社自由;第七,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第八,提升生產者能力;第九,推廣公平貿易運動;第十,生態環境維持可持續發展。

這些公平貿易標準的內容,都可以在“公平點”的宣傳刊物和網站中找到,它們能起到進行最基本宣傳教育的效果。然而,對於這些參與推動經濟公義的“同行者”而言,認識這些標準只是學習的起步點;公平貿易作為一個社會運動,需要參與者不斷地學習和實踐,而這也是“公平點”經常舉辦讀書會與研討會的原因。

(三)產品背後的人與事

“公平點”在2011年慶祝機構成立五周年,特別出版了紀念特刊,收錄了來自世界各地生產者的介紹及照片,當中包括中國山西、中國甘肅,以及南亞國家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地。在山西,“公平點”踫上了由農村婦女組成的永濟市紅娘手工藝合作社。合作社有200名成員,她們自己種植棉花,利用農閒時間以傳統手工織制土布,再製成布藝產品;山西的生產點是“公平點”的重要合作夥伴,該專案讓公平貿易運動與農村生產合作運動相連結,產生了更大的社會意義。

“公平點”在國內的另一合作夥伴是甘肅“巧手工作坊”,與“紅娘手工藝合作社”不一樣,工作坊原是一個扶貧專案點,後經由香港的施達基金會作為仲介,於2008年發展成為“公平點”的一個手工藝品生產點。“公平點”先向工作坊的婦女們提供多方面協助,提高生產品質並共同研發產品,經過兩年的努力,工作坊的運作漸上軌道,工作坊不僅成功改善了農村婦女的家庭經濟狀況,更將一部分利潤撥出成立農村社區發展基金,由社員自主管理用於支持社區的持續發展。

在尼泊爾,“公平點”與非牟利組織“尼泊爾婦女技術組織”(Nepalese Women Skill Organization)合作,銷售以尼泊爾傳統紡織工藝生產的布袋。該計畫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由原先規模只有十多位元婦女的專案,逐漸發展到目前有超過200位元社員的規模,參與的婦女不僅被傳授傳統紡織工藝製作技術,更有機會學習管理知識,成為組織的管理者。

(四)重建經濟背後的社會關係

認真去發掘並對待這些隱藏於產品背後的人和事,是“公平點”營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平點”在組織目標上與一些也出售公平貿易產品的商業機構(如目前也有出售少量公平貿易產品的大型超市)所不同的地方。

“公平點”的工作不是簡單地去協助生產者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並從每一宗銷售中賺取利潤及幫助生產者),而是要著力將生產、銷售、消費這三個經濟范疇重新扣連在一起,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再次認識到經濟生活背後所隱藏的社會關係。現代消費主義生活模式,會刻意將經濟生活背後的社會關係隱藏、抹去,甚至消滅掉;支持公平貿易,就是要讓我們再次學會關懷這些絕不遙遠的社會關係,以及伴隨著這些社會關係的“其他”,如消費與保育的關係、城與鄉的關係、食物與土地的關係、人與土地的關係等等。

伴隨著市民大眾對血汗工廠及食物安全等議題的關注,更多的人已 意識到全球化資本主義生產系統所存在的弊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運作模式將生產消費之間的倫理關係割斷,消費者不必在乎生產者的生計,生產者也不必在乎消費者的死活。然而市民大眾對食物安全等議題的關注可能只是出於自利,公平貿易運動則要提倡經濟公義,要重建不同個體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將生產、銷售、消費重新扣連在一起,就是要建立起主流貿易以外的“產—銷—消”網路,創造真實並且不須依附於主流經濟的另類經濟實踐空間,讓一眾“同行者”都可以參與真實的另類經濟實踐,避免將公平貿易看成是一個空洞的圖騰再加以消費,如將它看成是中產品味或“樂活一族”(LOHAS)的玩意,忽略背後重要的社會意義,甚至任由運動被吸納成為消費主義經濟模式的一部分。

生活在香港這個高度都市化的資本主義“自由”社會,市場上的貨品種類繁多,我們好像有很多選擇,然而公平貿易運動卻讓我們清楚看到,置身於香港這個資本壟斷的經濟體系當中,我們不僅毫不自由,其實很多時候更在有意無意間變成了剝削生產者的幫兇。要在經濟生活中尋找一個公平點,除了要身體力行支持公平貿易運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切切實實地改變生活態度,反對剝削,重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倫理關係,這樣我們才可以避免不經意跌進“消費”公平貿易的迷思之中。



No comments: